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668章 享文敬太子庙乐章之二《登歌》(1/1)

享文敬太子庙乐章之二

郊庙歌辞·享文恭太子庙乐章·登歌

歌以德发,声以乐贵。

乐善名存,追仙礼异。

鸾旌拱修,凤鸣合吹。

神听皇慈,仲月皆至。

以下是这首诗的生僻字注音、注释和译文:

生僻字注音

? 鸾(án):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。

? 旌(jīng):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。

注释

? 歌以德发:歌声是因德行而抒发出来。

? 乐善名存:乐于为善,其美名长存。

? 追仙礼异:追念仙人(这里指太子),礼仪不同寻常。

? 鸾旌拱修:绘有鸾鸟的旌旗恭敬地排列着。

? 凤鸣合吹:像凤凰鸣叫般的声音与吹奏乐器相和。

? 神听皇慈:神灵听闻皇帝的慈爱。

? 仲月:指农历的二月或八月,这里泛指祭祀的月份。

译文

歌声由德行而发,乐声因和乐而珍贵。乐于为善美名长存,追念太子礼仪不同寻常。绘有鸾鸟的旌旗恭敬排列,凤凰般的鸣声与吹奏乐相和。神灵听闻皇帝的慈爱,在祭祀的月份都会降临。

在历史的长河中,唐代以其开放包容、繁荣昌盛的姿态,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。在这一时期,祭祀文化作为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、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家国命运的祈愿,在宫廷与民间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陈京的这首《郊庙歌辞·享文恭太子庙乐章·登歌》,宛如一段凝固的时光,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庄严肃穆的祭祀现场,透过字里行间,我们得以领略唐代祭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。

“歌以德发,声以乐贵”,诗篇开篇,便以一种凝练而深刻的笔触,点明了音乐与德行之间的紧密联系。在古代中国文化的语境中,“德”被视为立身之本、治国之基,是一种涵盖了道德、品行、修养等多方面的高尚品质。“歌以德发”,意味着真正动人的歌声并非仅仅源于技巧的娴熟,更源自内心深处的美德。一个品德高尚之人,其歌声中自然会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温暖的力量,能够触动人心,引发共鸣。这种以德为本的音乐创作理念,体现了古人对精神内涵的高度重视,也反映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承载的道德教化功能。“声以乐贵”,则进一步阐述了声音与音乐的关系。声音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现象,而当它被巧妙地组合、编排,形成和谐美妙的音乐时,便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。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享受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、一种思想的传递。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,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价值观展现出来,使美好的品德和思想得以传播和弘扬。这两句诗,犹如一把钥匙,开启了整首诗对音乐与祭祀文化探讨的大门。

“乐善名存,追仙礼异”,颔联在首联的基础上,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内涵。“乐善名存”,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,通过音乐来宣扬善行,能够使美好的品德和行为被更多人知晓和传颂。当一首赞美善良、正义的歌曲在人们之间传唱时,它所蕴含的价值观也会随之深入人心,激发人们内心的善念,引导人们去践行美德。这种音乐对道德传播的重要作用,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认可和重视。“追仙礼异”,则将视角转向了祭祀仪式。在古代,人们相信祖先和神灵具有超凡的力量,能够庇佑子孙后代。因此,祭祀活动成为了人们与祖先、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。而在祭祀文恭太子庙这样的场合,所采用的礼仪更是别具一格,充满了神秘而庄重的氛围。这种独特的祭祀礼仪,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深切怀念,更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之心。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环节,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,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,传递着对先人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许。

“鸾旌拱修,凤鸣合吹”,颈联将镜头聚焦于祭祀现场,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盛大而庄严的画面。“鸾旌拱修”,“鸾旌”是装饰有鸾鸟图案的旗帜,鸾鸟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美好。这些旗帜在祭祀队伍中高高飘扬,它们的存在不仅增添了仪式的华丽感,更象征着吉祥与尊贵。“拱修”一词,形象地描绘了旗帜展开时的姿态,仿佛它们在向天地间的神灵致敬,彰显出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肃穆。“凤鸣合吹”,则描绘了音乐与祭祀场景的完美融合。在祭祀现场,乐器的演奏声此起彼伏,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,当属那宛如凤凰鸣叫般的声音。凤凰,作为传说中的神鸟,其鸣叫声被视为吉祥的象征。当凤凰的鸣叫声与各种乐器的合奏交织在一起时,营造出一种和谐、庄重而又神秘的氛围。这种音乐与场景的相互映衬,使整个祭祀仪式更具感染力,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与神灵相通的神圣境界。

“神听皇慈,仲月皆至”,诗篇在最后,以祭祀的成功和神灵的降临作结,将人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。“神听皇慈”,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,肩负着祭祀祖先、祈求神灵庇佑的重任。在这场祭祀活动中,皇帝怀着慈悲之心,向神灵倾诉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祈愿。而神灵似乎也听到了这份诚挚的心声,愿意降临人间,倾听人们的诉求,给予庇佑和指引。“仲月皆至”,则明确了祭祀的时间是在仲月,即农历二月。在古代,仲月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月份,许多重要的祭祀活动都选择在这个时候举行。当神灵在仲月降临,接受人们的祭祀时,整个祭祀活动达到了圆满的结局。人们相信,在神灵的庇佑下,国家将繁荣昌盛,人民将安居乐业。这两句诗,不仅表达了皇帝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,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庇佑的感激之情。

@新笔下文学 . www.zzbixia.com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新笔下文学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